中超联赛又一次被“钱”刷上了热搜。这一次,导火索是前国脚徐亮的一句话:“500万年薪不算多。”
原本是一次普通的观点输出,结果却像捅了马蜂窝。不仅国内球迷炸锅了,连韩国媒体都忍不住下场开喷,直言:“中国球员,根本不值得拿500万!”
徐亮说了什么?为谁说的?
在一次直播节目中,44岁的徐亮直言:
“500万的顶薪真的不高,球员收入要是再压,就没人愿意踢球了。韩日球员拿的都比我们多,只有我们还在限薪。”
他强调,中超对国内球员的限薪已经三年了,500万元(税前)的顶薪,折合税后也就300万左右。放在整个亚洲足坛,已经算是一个“寒酸价”了。
这话一出,不少业内人士倒是点头称是,但更多网友却炸了:
“先别说拿得多不多,能不能先看看你们踢得咋样?”
“18强赛踢成啥样心里没点数?不该和韩日比,是该和越南比。”
“500万都不配,50万都嫌贵!”
韩媒:你们不是“挣得少”,是“踢得烂”
韩国媒体也是连夜发稿,火力全开。
《StarNews Korea》表示:
“徐亮抱怨顶薪太低,但中国球员的表现连东南亚都比不上,这样的水平拿500万,难以理解。”
更犀利的是韩媒《OSEN》,直接放狠话:
“中国足球要恢复理智,可能还要一百万年。”
这番话让中国球迷五味杂陈。一方面,气愤被外媒奚落;另一方面,又不得不承认,他们说得不无道理。
看看最近的战绩:
亚洲杯小组赛一球未进、无缘淘汰赛;
世界杯18强赛,靠马尔代夫帮忙才侥幸出线;
中超联赛本土球员“混日子”者众,努力者寥寥;
又一次无缘世界杯!
拿高薪踢低球,是事实。
谁该为“高薪低能”负责?
其实,中超球员高薪的问题,不是今天才有。
早在“金元足球”时代,中超顶级球员的年薪动辄就要上千万,外援更是天价合约,但成绩呢?亚洲二流都算不上。
随后,限薪令一刀切下,球员收入大缩水,不少人叫苦不迭。
但问题是:当初你们高薪不出力,现在限薪你们说没动力?那请问,你们到底哪时候有过动力?
徐亮说得不是完全没有道理,职业球员该有合理收入,才能有积极性、可持续发展。但问题在于:
你凭什么说500万不多?
是靠实力、靠贡献,还是靠“我是国脚”这块招牌?
最该问的一句话是:
500万,真的是少了吗?
不是没有球员该拿高薪。可问题在于,不是所有人都该吃这碗饭。
当国内联赛充斥着“走走过场”的伪职业化,当国家队连印尼、越南都难赢,当球迷不再买票进场、青训几乎断代等等的问题出现了,你说球员500万不多,那你先告诉我们,你一年能贡献几个进球?你能带动多少年轻人看球?你能在国际赛场撑几分钟?
说到底:不是钱的问题,是脸的问题
当你能力撑不起收入,当你表现配不上价码,这不是工资问题,这是尊重的问题。
职业球员,是靠成绩说话的。
你可以拿高薪,但你别让我们在亚洲杯上看你缩在后场防守不动。你可以说自己很努力,但你别让我们一再看到你在关键战役中“毫无存在感”。
你可以谈待遇,谈收入,但前提是:你得拿出点配得上的东西。
中超不是养生联赛,国家队不是养老院。今天不管是韩国媒体开骂,还是中国网友群嘲,真正该反思的,不是谁说话“不中听”,而是——你值不值这个价。
#炽夏争锋赛#
股票配资十大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