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皇帝有一个共通性,那便是喜欢闭眼看世界,喜欢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,然后关起门来自娱自乐。
最后自己一直原地踏步的二百年,被快速发展二百年的西方列强降维打击,先后出现了两次鸦片战争,才有了被打痛了以后的洋务运动,但也是治标不治本。
当然也不能说清朝二百年时间里一直原地踏步,随着康熙年间和乾隆年间对外战争的频繁,火器方面清朝也是有进步的,但是对比外界突飞猛进的进步,整体来说是原地踏步也是没错的。
清朝皇帝中有两大自封自闭的代表,一是道光帝,历经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惨败,依旧是自己骗自己,自己沉浸在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,最后导致了十几年以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。
二是咸丰帝,一直以天下之主自居,所以接受不了外使驻京,也接受不了对方不行跪拜之礼,因此使得第二次鸦片战争愈演愈烈,最后付出惨痛代价。
展开剩余75%咸丰帝这种天下之主想法其实也没什么太大问题,属于是巨大的历史惯性造成的。像宋真宗与辽国签订《澶渊之盟》,他为兄,辽圣宗为弟,等于变相承认有与他同等存在的皇帝,打破了他身为天下共主的身份唯一性,因此之后引以为耻闷闷不乐。
宋朝皇帝都是如此,咸丰帝那样愚蠢无趣的固执,其实也是有一定的情有可原。
相对来说,在清朝诸帝之中,康熙帝是一个具有灵活性的皇帝,或者再准确来说,康熙帝是一个又积极接受新事物、新思想,又坚决闭眼看世界的皇帝。再或者说,道光帝和咸丰帝是长期封闭环境中造就的愚蠢皇帝,康熙帝则是明知道西学之利,自己也积极学习,但就是不允许大范围学习的“坏”皇帝。
康熙帝的灵活性在于,他对于天下共主这一身份并不是那么在意,所以为了全力应对西北的准噶尔部威胁,他在北方承认更北之地有与自己同等地位的存在,签订了《尼布楚条约》。
同时康熙对于新事物也是积极接受,并非抵触情绪。
像康熙七年(1668年),荷兰和葡萄牙的使团曾前往清朝,年轻的康熙帝对于一切都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,亲自去检查使团的马匹,对于其使用的玻璃灯,也是认真观看和检查,如同一个好奇宝宝一般。
康熙帝还积极学习西方的知识,诸如学习西方的几何学,并且将其应用到地方的土地测量之中。甚至连西方的音乐演奏,他都是略会一二。
但是康熙帝明知道西学之利,他也积极学习,但并没有大范围的普及学习。
像与他大致同时期的彼得大帝,实地考察西方以后,回国便是开始大规模普及学习西方科学,奠定了之后沙俄一直是列强的基础。
这说明普及学习并不是那么难,康熙帝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呢?
因为对他来说,统治稳固最重要,其中的核心之一就是维持现状,大规模的普及学习肯定会改变这种局面,这对他的统治是不利的,因此自然不会将西学大规模普及开来,最后使得清朝错过了一次避免落后于世界之林的机会。
康熙帝这一行为也是造成了深远的恶劣影响,进一步加大了清朝的闭关锁国程度,使得后代越来越自我封闭。
像前文提及的道光帝和咸丰帝,他们自我封闭式的愚蠢,固然有自身问题的原因,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长期生活中那种自我封闭的环境之中,因此养成了那般固执式的愚蠢,最终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
可以说康熙帝是小聪明的灵活,是聪明的坏,明知道可以做的更好,但为了所谓的万年江山,为了防止出现变数,就是不改,只是自己学习,最后是贻害无穷。
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,欢迎吐槽、点赞、关注~
发布于:山西省股票配资十大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