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列腺癌作为我国男性健康的重要威胁,近年发病率持续攀升。2022年新发病例约13.4万例,死亡病例达4.75万例。近日,由安斯泰来支持的前列腺癌疾病科普及治疗进展交流会在济南举行,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宁豪主任受邀参加,就前列腺癌的防治、治疗进展等话题进行了知识科普与进展分享。
前列腺癌早期症状隐匿,难以识别。在早期阶段,癌细胞悄然生长,身体往往不会发出明显的警示信号,多表现为类似前列腺增生的症状,如尿频、排尿困难等,容易被忽视,进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。随着病情进展,可能出现血尿、转移性骨痛甚至骨折等症状,这时病情可能已发展到中晚期,治疗难度大幅增加,患者不仅要承受更多的痛苦,治疗效果和预后也会大打折扣。因此,了解前列腺癌的早期症状,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对男性健康至关重要。
宁豪主任认为,前列腺癌这类疾病如同“隐身的刺客”,待出现血尿、骨痛或病理性骨折时,多已进展至中晚期,治疗难度倍增。因此高危人群需重点防控:50岁以上男性、直系亲属患病者、以及BRCA1/2等遗传基因突变携带者均属高危范畴。筛查以血清PSA检测为核心手段,他建议,50岁以上人群应每年检测PSA,有家族史者需从45岁启动筛查。直肠指诊(DRE)及多参数磁共振(mpMRI)可作为重要辅助诊断工具,并指出以下人群属于前列腺癌高危人群,应格外重视筛查,包括50岁以上的男性;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,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患者;携带特定遗传变异(如BRCA1/2基因突变)的个体。目前,前列腺特异性抗原(PSA)检测是筛查前列腺癌的重要手段,建议50岁以上男性每年进行一次。此外,多参数磁共振(mpMRI)、直肠指诊等检查也能为诊断提供重要参考。
针对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(mHSPC)的治疗进展,宁豪主任解析核心机制:"当前治疗需同步实现三重目标:快速深度缓解、延缓疾病进展及延长生存周期。新一代AR抑制剂通过高亲和力阻断雄激素受体(AR)信号通路的核转位与DNA结合,临床研究证实可使mHSPC患者中位总生存期(mOS)超8年,疾病进展风险降低约60%。"他同时强调治疗持续性原则:"药物选择需三维评估——通过总生存期(OS)、无进展生存期(PFS)等指标确认疗效;系统管理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;避免频繁换药导致耐药。只要当前方案有效且副作用可控,应坚持规范治疗。"
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,前列腺癌的诊疗水平不断提升,只要早发现、早治疗,坚持规范的个体化方案,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都能得到显著改善。
责任编辑:李 震
股票配资十大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